郝秀娟:人生是18岁到22岁的轮回
发布者:谭璇月   编辑: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   发布时间:2021年05月11日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

郝秀娟,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,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校区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称号、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奖,校区2013-2014年三育人评选中被评为先进个人。2015年被评为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。

 

郝秀娟短头发、齐刘海,一张圆圆的娃娃脸,思维缜密而活跃,内心成熟而单纯。十年辅导员生涯,身边同事大都另有发展,她为别人高兴,也为自己高兴。她说跟学生在一起最幸福,无论再过多少年,也永远不会有代沟,因为她的人生是18岁到22岁的一次次轮回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与哈工大成功“配型”

郝秀娟1978年生于东北,父亲是小学教师,从小耳濡目染,做教师成了她内心的渴望。

她个性有些叛逆,成绩却一直优异。中学时老师留作业,她却只选择做一道题,她对着这一道题反复琢磨一整个晚上,举一反三,把所有的类型题在脑子里过一遍。“我遵从内心的声音,喜欢把知识内化,反感走形式。”幸运的是,一路走来,她遇到的都是欣赏和包容她的老师。

    她也很能“折腾”,张罗起事情来有板有眼,风风火火。大学期间,她是班级党支部书记、学生会干部、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,是辅导员和导师最得力的助手。

    2006年,郝秀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长安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,她放弃了直博的机会,谢绝了导师帮助她联系的北京、上海好几家专业对口的高薪单位,只身来到了山东。

   “山东人很实在,我觉得跟我的气场比较合。”这就是这个有些“任性”的姑娘来山东的全部理由。

    怀揣着育人的理想,她走了几家高校,大都在校园转一圈就觉得“与个人气质类型不符”,直到她踏进哈工大(威海)的大门。

   “我刚走到现在校训石的地方,就确定了我要来这里。建筑的秩序感,整个学校的氛围,跟我的工科思维完全匹配。”

当时校区实验岗也在招人,郝秀娟却对与学生接触更多的辅导员岗情有独钟。她去找时任学工处副处长的赵国亮老师毛遂自荐,得到的回复却是劝她重新考虑,“赵老师分析了利弊,觉得我的学历和成绩在这里做辅导员太可惜了。”可越是劝,郝秀娟反而越坚定了来这里的心。“我想这个老师太实在了,讲话客观又有逻辑,典型的工科风格,这里肯定适合我。”

在老师和同学的惋惜中,她坚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,果断地办好了入职手续。

入职一个月,导师打来电话,问她有没有后悔,鼓励她回去继续读博,她说,不后悔,我很快乐。

    2016年,工作第十年的春节,导师又发来短信,问她过得怎么样,她说,老师,我还是个辅导员,但是我很快乐。

回复是四个字:快乐就好。  

用爱雕琢生命

“我在乎的是心”。这是郝秀娟经常说起的一句话。

她说学生的心是最纯净的,只有心无杂质,永葆纯真,才能和学生的心达到共振。

2006年9月,郝秀娟迎来了第一批学生。从新生入学起,她逐个找学生谈话。10月的一个晚上,与她谈话的学生突然哭着说:“老师,我等你找我谈话等得太久了!你有几百名学生,对于你,我只是几百分之一,而对于我,你是我的全部。”

“你是我的全部。”学生的期盼如此急切和真挚,深深地触动了郝秀娟的心,这句话十年来一直深印在她的心里,让她对工作满怀敬畏。

   “我的工作是用爱来雕琢生命。”郝秀娟说。

大学生初成型、又有极大的可塑性,为了雕琢好这些“毛坯”,郝秀娟首先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共性问题,精心设计了一系列“加工流程”。

她针对大一学生的适应、重新定位等共性问题,设计、开展了自我认知、自我心理调适等十个教育专题;针对大二的探索自我、拓展自我等共性问题,设计、开展了百家讲坛、模拟招聘等八个教育专题;针对大三的发展与规划等共性问题,设计、开展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六个教育专题;针对大四的就业、毕业等共性问题,设计、开展了以就业指导、毕业教育为主线的十个教育专题。

为了保证这些专题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,她挖空心思地设计和修改,不厌其烦地一个小班、一个小班地去组织、开展,仅2011级一个年级,她就组织了340班次的专题教育活动。

一次,郝秀娟把自己的“培养方案”分享给其他高校的同仁,对方十分惊讶地问:“你哪里来的那么多 “点子”和干劲?”

“一切源于对工作的热爱,爱会让头脑中不断‘喷涌’出火花,爱能带给人‘超能力’。”郝秀娟说。

 20岁上下的学生,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秘密花园,他们渴望被人欣赏,又抗拒过度干预。在共性教育之外,郝秀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空间,她按照学生不同的“材质”,来雕琢独一无二的“艺术品”。

“做辅导员的人都能练出‘火眼金睛’”,郝秀娟说,能在学生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中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内心的“小秘密”。

 润物无声,她悄悄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,然后不着痕迹地影响他们,当学生满怀收获地走出校门时,却没有察觉这四年一直生活在精心“设计”中。

“为学生做事从不麻烦,这是一种享受,我的工作也不是工作,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郝秀娟说。

我所做的只是陪伴

十年辅导员,究竟都做了些什么,郝秀娟说不清。都是些琐碎小事,嘘寒问暖、求医问药、促膝谈心。

“我想我做的就只是陪伴。”郝秀娟说。

     十个春夏与秋冬,三千三百个日出与日落,一千余名学子迎来与送往,她始终守在这里,陪伴学生分享成长路上的每一次欢乐,陪伴学生度过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阵痛。

     她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一个家庭出现变故的孩子,极度敏感自卑,一度想轻生。郝秀娟对他说:“不要以为整个世界都遗弃了你,至少还有我,没有了你我会很伤心。”

四年里,她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个学生。“看他心情不大好,我就把他叫过来,听他说话,他能自己说很长时间,我什么也做不了,我改变不了他的家庭,代替不了他的父母,我只是安静地听他说。”

毕业后,这个学生每年会回来几次,每当他对生活再一次失去信心,都会来郝秀娟家里住几天,吃着辅导员做的饭菜,把心中的苦水全都倒出来,心情变好了就离开。

渐渐地,学生每年来的次数越来越少,毕业第四年,他一整年都没有来,郝秀娟非常担心。春节前,学生终于来了,这次他带回了他的准新娘,明亮的笑容挂在他的脸上。

“没良心的啊,有好事的时候不告诉我,难过的时候才想起我。”郝秀娟嗔怪着,内心却放松而喜悦。八年的陪伴,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。

“一天是我的学生,一辈子都是我的学生,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我,我都会在这里。”郝秀娟说。

学生出现问题,原因往往来自家庭的隐患。“学生内心很孤独,家长有时也很孤独。”为了更好地了解亲子关系,郝秀娟沉下心做起了学生,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建立档案,一本一本地读书,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求解。

十年来,她尝试了各种家庭治疗方法,成功实现了多个学生的成长和转化。有时候,学生的父母会来到郝秀娟家里,诉说心里的苦和亲子关系的难,郝秀娟与学生父母一起长谈,探讨解决方法,在山大(威海)做心理咨询师的爱人也经常会热心地加入讨论。

“家长同样需要人倾听,需要人理解和鼓励。”郝秀娟对学生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“请你们不要放弃,我对这个学生有信心。”

郝秀娟真的对学生有信心。她说:“我欣赏我的每一个学生。无论看起来怎样叛逆的学生,只要你真诚,用欣赏的眼光看他们,他们就会展露出让你惊喜的一面。”      

郝秀娟的陪伴全年无休。每天早晨6点,她准时起床,看手机上学生的留言并及时回复。晚上她会随时更新动态,提醒学生该做什么事情。

“‘爱操心,啥事都管’是哈工大辅导员的共同特点,我身边的同行大多都有‘强迫症’,管得特别多,爱给自己‘揽活儿’。”

    每一批新的学生到来,郝秀娟就又重新回到了18岁。新生录取工作一结束,她马上在观海上发帖,让她的“准学生”和家长加入QQ群。2015级新生报到前,已经有过半学生在群里与辅导员相识了,群空间访问量突破到五万。他们在群空间里看到了校园的荷花、上课的教学楼、浪漫的林荫路,对这个即将生活四年的地方日益感到亲切。

郝秀娟会为每一批学生做好为期四年的工作规划,“时代在变,学生在变,规划的内容在变,但我做的事永远不变。”

郝秀娟半开玩笑地说,现在最怕听到的是“转岗”两个字,“我要陪着学生一起,在18岁到22岁之间不停地走下去。”

“我就是要这样走一辈子。”郝秀娟认真地说。

 


编辑审核: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